影视剧中为什么叫道士

2023-09-20 16:25:47 文章来源 :网络 围观 : 评论
后台-系统设置-扩展变量-手机广告位-内容正文顶部

  好吧,我今儿开开恩,给你们普及一下。

  最不靠谱的,也是最盛传的两个说法:

  1、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——穿凿附会,牛倒是有了,鼻子呢?

  2、道士的发髻像牛的鼻子——哪像?这些人肯定没见过道士的发髻,更不知道士的发髻什么型的都有,可能没见过汉钟离的画像,没见过这位全真北宗第二祖的“上洞之长”是什么样的发髻——可能他们瞎。

  只可惜,这两个最不靠谱的说法,却是流传最广的。谁爱信谁信吧,反正这个世界已经这么多傻子了,不在乎再多一些。

  1、音译——扭篦:其实你可以看看电视剧《长安十二时辰》,那里边的角色李必,他就是个道教信仰者。看这货的脑袋,他用的是簪子,跟一般人不同,不是横穿,而是竖的。

  古代道士,常用篦子作为发饰,还有别住头发的作用。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里就有一句:“钿头云篦击节碎,血色罗裙翻酒污”。道士用发篦,也跟普通人不一样,不是横着用,也是竖过来的,“扭篦”嘛。后讹传音译,讹称“牛鼻子”。

  2、音译——牛鄙之:关键在于道士的拂尘。又叫“蝇甩子”,这玩意,过去多用牛尾巴来做。牛尾拂尘,不知道的可以去网上查查,曾经是道士标配,到现在还有人追求真正的“牛尾拂尘”,不是牛尾做的,那就不够档次。现在网上很多清代牛尾拂尘都作为古董古玩来卖。

  所以,世人开玩笑,称为“牛鄙之”。老打人家尾巴的主意,搁谁都得“鄙之”,不仅“鄙之”,还想踢他们呢。再后世,又传跑偏了,牛鄙之变成牛鼻子了。当然了,可以理解,从古代传到今天的事物,跑偏才是正常现象,不跑偏的不多。

  ——这里要读pī而不读pèi。这个其实你看《康熙字典》就知道了,“帔”字的读音在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广韵》《韵会》《玉篇》《类篇》里的“切”都不完全一样,披义切、攀糜切肯定只能读出pī来呀。至于敷羈切和班縻切现在都已经失传了,现代汉语给改丢了。靠。

  牛帔,其实就是草帔,也叫葛帔,葛草编的。古代可不是人人穿得起绫罗绸缎,有葛草就不错了。用途很多,性质就是风雨衣,也可以垫屁股底下坐着,牛披上也行,人披上也行。

  你别看谁都能披,但这却是道士的标准装束,道士必穿的。基本形制为:上著褐,下著裙,外罩帔。

  《三洞法服科戒文》里说:初入道门,平冠、黄帔。“法服”,道士的制服。

  《洞真太上太霄琅书》里也说,道士的标配:葛巾、葛单衣、布褐、布裙、葛帔、竹手板、草履。

  所以,帔,是道士的制服,是道士装束的代表。

  古代有很多人装神弄鬼,混口饭吃嘛,穿上这套法服,假装自己是个道士,到处给人捉鬼驱邪去。当然这里边也不乏真正的正一道。可就算他们是真的,鬼不还是假的吗?

  老百姓一看到穿“帔”的,不管真假,就认定这是个道士。只不过,装神弄鬼能灵验吗?久而久之总不灵验,就开始遭到鄙视了,一说,“那个穿牛帔的又来糊弄人了”。

  穿牛帔的。

  道门中人,还喜欢以“子”为号,这个子那个子,这帮骗人的,就是“牛帔子”。时间长了,谑称“牛鼻子”,谐音嘛。

  只不过,道教自己是不爱宣传这个最正统的解释。毕竟这个称呼的来由是道士们曾经招摇撞骗,很丢人,所以道教本身是不愿提起这段黑历史的。

  因道士的结髻高起如牛鼻子而嘲称。

  可以肯定的回答《西游记》里没有。

  最后想想,只有道济师父喜欢捉弄道士。检索了一下《济公传》,果然找到两处。

  《济公传》成于清代,估计“牛鼻子”称呼也是那时候才有。

  至于为什么是清朝才有,很难说清楚,这个帽子也不能往满清头上扣。

  老子骑牛出关。

  因道家认理像牛鼻子一样是理永远坚持。比如哪叱即使剔骨还血也要还世公义!!

  

影视剧中为什么叫道士

  

影视剧中为什么叫道士

  

影视剧中为什么叫道士

  

影视剧中为什么叫道士

来源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来源: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相关文章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
推荐文章